本月17日,《國家形象片上集(人物篇)》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開播。23日,原本一直保密的下集《角度篇》突然在網(wǎng)絡首播,并引發(fā)全球關注。與人物篇多為名人不同,《角度篇》基本是以普通百姓的面孔為主題,用800多個畫面,真實而深入地講述了今日的中國。
■旁白 1700字寫了一個月
《角度篇》開篇,是一組充滿中國元素的畫面,初升的太陽、高山白云、四合院、故宮、草原、天安門、布達拉宮、長城,最后是地球。純正的美式英語旁白一同響起——“2003年10月,中國人第一次從太空看到自己的國家。”
隨后,畫面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切換,從人到景,從景到事,從鳥巢到中關村,從上海到西安,一組組充滿氣勢的畫面盡情跨越神州大地。
旁白聲再起:“我們是誰,我們在想什么!
國家形象片總制片人朱幼光說,這是點題之語,希望看完17分鐘的國家形象宣傳片,任何一個外國人都會知道我們是誰,我們中國人在想什么。
看完《角度篇》的人,都對這些精彩的旁白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作為總創(chuàng)意,這1700字的旁白,全部出自朱幼光之手。“說實話,雖然干了這么多年,對寫文案輕車熟路,但這個文案讓我承受了很多煎熬!
1700多字的文案,資深廣告人朱幼光竟然寫了一個多月時間,“因為這個文字,必須要在結構上做到起承轉合,很難,太難了”。
■畫面 800個畫面多為抓拍
《角度篇》共有800多個畫面,涉及中國的經(jīng)濟、政治、社會、文化、科研、教育、環(huán)境等多方面內容。
談到這些畫面的拍攝,總導演高曉龍說了兩個字“真實”。
這是他最大的感受。他說,為了這兩個字,這次拍攝的時間之長,行走范圍之廣,完全不同于他以往拍攝商業(yè)廣告的經(jīng)歷。
“我們的團隊中有很多80后。說實話,這群80后真不錯。既不賺錢,又累,經(jīng)常是拍很多次也不理想,拍點廣告,比這來錢快多了。”
其中有一次,是要拍攝一個老人晨練的畫面。高曉龍說,聽上去非常容易取景,因為每天都有老人晨練,但拍了好幾次都達不到理想效果,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。持續(xù)去了很多次,終于有一天拍到一個外國小伙子跟著北京老大爺練太極球,這才算完成了一個畫面。
拍攝過程持續(xù)3個月,大概拍攝了3000多個畫面,同時還有足夠一部電影用的素材。最終,剪輯出了現(xiàn)在這個有800多個畫面的《角度篇》。
高曉龍介紹,整個拍攝過程,最常提到的字就是“抓拍”。經(jīng)常是兩個人一組,扛著機器,乘公交車、坐地鐵、走路,進行抓拍。比如,中關村地下歌手唱歌、大喇嘛打電話的畫面,都是抓拍下來的。
為了更真實,拍攝還盡量同期錄音,在《角度篇》第二個章節(jié)中,學校里,老師對著鏡頭說話,背景可以聽到學生們的喊叫和讀書聲。
■剪輯剪出30個版本才通過
《角度篇》的17分鐘里,除了談及能源、民生、民俗外,還談到了網(wǎng)民、農民工,并使用了農村村官選舉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投票的場景,展現(xiàn)了日益進步的中國政治民主。
何澎是該片的執(zhí)行導演之一,并兼任剪輯師。他主要負責北京和西藏的拍攝,“喇嘛打電話”的場景就出自他手。
作為片子制作的最后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何澎覺得自己特幸運,“我們很年輕,很多事情都沒經(jīng)歷過,對歷史和人生的理解肯定有限,但這個涉獵極廣的片子給了我們充分的鍛煉機會”。
有人提出音樂非常給力,何澎說,負責片子配樂的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授,快被他折磨瘋了——“他們光音樂就弄了幾十個版本”。
何澎介紹,團隊從去年9月開始剪輯全片,然后邀請制片方、國新辦來看。前前后后持續(xù)到了今年1月份!按蠹椰F(xiàn)在看到的版本,是剪輯至少30多次后的版本。經(jīng)常有崩潰的感覺。因為不知道要刪哪些,很多畫面都太好了,舍不得刪掉!
朱幼光表示,《角度篇》剛剛通過最終的審核。目前呈現(xiàn)的,是一個17分18秒的定片。
■國家形象片之數(shù)字
8國家形象片的
8個主題分別是“開放而有自信”、“增長而能持續(xù)”、“發(fā)展而能共享”、“多元而能共榮”、“自由而有秩序”、“民主而有權威”、“貧富而能互尊”、“富裕而能節(jié)儉”。
10《角度篇》拍
攝地點包括北京、上海、西安、南京、廣州、深圳、西藏、云南、新疆、內蒙古等10個地方。分別按照重點城市、古城氣質、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等思路取景。
800目前審
核通過的17分18秒的定片,共有800多個畫面,涉及中國經(jīng)濟、政治、社會、文化、科研、教育、環(huán)境等多方面。這些畫面從3000多個拍攝素材中選出,多為抓拍。
■對話
昨天,就國家形象片的制作問題,記者采訪了國家形象片總制片人朱幼光、總導演高曉龍。
“角度篇更能展現(xiàn)真實的中國”
“本來就是國家的片子,老百姓應該早些看到。”
京華時報:網(wǎng)絡上為什么突然出現(xiàn)了《國家形象片下集(角度篇)》?大家之前都以為會在媒體上首播的?
朱幼光:我想說明一點,其實這次我們是公開發(fā)布的,大家看到的版本可能不同,但正規(guī)的版本可以在光明網(wǎng)等網(wǎng)站上看到。這么做,我們主要是考慮,公眾非常關注這個事,所以就及時發(fā)布了,本來就是國家的片子,老百姓應該早些看到。
京華時報:你對片子中印象最深的或者說最滿意的是哪一部分?
朱幼光:我最喜歡一頭一尾,開篇回顧中國登月,回顧中國變遷;到了結尾,震撼的貝多芬音樂響起,感覺非常好。
高曉龍:說實話,我有點麻木了。呵呵,我至少看了上百遍片子了,因為要一遍又一遍的剪輯。不過,還是很感動,因為這是一個充滿真情實感的片子。北京公園里晨練的人、大興安嶺小鎮(zhèn)上的國旗、地鐵里賣唱的年輕人、打手機的喇嘛、騎摩托車放牧的人……這些場景和人物讓我印象深刻,因為它們都很接地氣,大部分鏡頭都是抓拍或者偷拍,質樸而生動。
“影片是在呈現(xiàn)一種狀況,并不想有任何的說教,更能全面反映真實的中國。”
京華時報:為什么有了人物篇,還要拍攝角度篇?
朱幼光:人物篇60秒的時間還是太短了,遠不足以將中國的國家形象完整傳達出來。中國這個概念太大,人物篇只能重點描述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優(yōu)秀中國人的風貌。在人物的背后,中國的社會是什么樣的,今天的中國是怎樣與世界相互影響的,這些內涵還沒有完全表達出來。17分鐘的《國家形象片下集(角度篇)》里,就是要體現(xiàn)這些內容。
高曉龍:在“角度篇”的開頭,創(chuàng)作者提出了“我們是誰”、“我們在想什么”、“傳統(tǒng)是一種背負,還是一種推動發(fā)展的動力”等五個問題,為“角度篇”定下基調,整部片子試圖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。
其中,我們的《角度篇》試圖通過當下中國百姓日常生活中的、常態(tài)的、多樣的圖景來討論這些問題。
影片是在呈現(xiàn)一種狀況,說明一些現(xiàn)象,并不想有任何的說教,更能全面反映真實的中國。
京華時報:有傳言說,國家形象片的制作宣傳費用為450億?這個數(shù)據(jù)真實嗎?
朱幼光:這絕對是不可能的,遠沒有這么高的制作費用,但是具體數(shù)額我們不能隨便說。我只想說,這個片子是大家最節(jié)省費用的一部片子。拍攝團隊基本都是友情價格奉獻。我想,大家更看重這份至高的榮譽。
京華時報:你期待看了片子之后的外國人對中國留下什么印象?
朱幼光:我想讓他們看到一個“變化的中國”,一個不是什么都吃的中國(笑)。我聽說,中國在全世界有一句俗語比較有名:天上飛的除了飛機,地上跑的除了坦克,都吃。其實,咱們國家只有廣東人說這個話,但對外國人來說印象太深刻了。
現(xiàn)在的外國人,還停留在對中國的認識僅僅是四大發(fā)明、京劇、武術,其他的都不了解,也不清楚,通過這個片子,我想讓他們知道中國的環(huán)保、中國的教育、中國的現(xiàn)代化、中國的民主進程等等。
京華時報:現(xiàn)在有沒有收到一些反饋?
朱幼光:有。有好的,但也肯定有不好的,我看網(wǎng)絡上就有。但是我更期待外國人的評價,因為我們拍攝的片子是給外國人看的,是為了讓他們重新認識中國,所以我會持續(xù)關注新聞報道,尤其是外媒的。 |